硝烟未散的德黑兰街头,工人们正清理着被导弹震碎的玻璃;特拉维夫防空洞内,面色苍白的以色列人首次尝到“加沙式”生存的滋味。6月24日,随着最后一枚导弹落地,以色列与伊朗正式结束被称为“12日战争”的直接军事冲突。这场短暂却高强度的对抗,以双方总计超3200人伤亡、数百亿美元损失的代价,暂时画上休止符。
战争尾声的军事行动充满戏剧性。6月21日,美军B-2轰炸机向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投下6枚GBU-57巨型钻地弹,配合30枚“战斧”导弹对纳坦兹等核设施发动打击。因提前告知,袭击效果成谜,伊朗坚称“地上部分轻微受损”,核设施主体安然无恙。同样,伊朗报复性打击中东美军基地前,似乎也传递了预警信息,导致美方基地仅“地面多了几个弹坑”,人员零伤亡。这种“点到为止”的对抗,暴露出双方对全面战争的忌惮。
伊朗370余枚导弹倾泻而至,特拉维夫钻石交易所被毁、防空警报昼夜不息。以军“铁穹”系统因弹药短缺濒临崩溃,3800名以色列平民流离失所。社交媒体上,以色列人展示断壁残垣的画面,疾呼国际社会制止轰炸。讽刺的是,这种“加沙式苦难”正是巴勒斯坦人忍受一年多的日常,当加沙超5万人伤亡、百万儿童无家可归时,以色列政府却对停火呼吁置若罔闻。
尽管核设施遭袭,伊朗却赢得地缘政治筹码。其导弹库虽损失三成发射装置及70套防空系统,但饱和攻击证明以色列无法完全拦截中程弹道导弹。更关键的是,伊朗的“抵抗轴心”战略经受住考验,真主党在黎以边境持续施压,胡塞武装封锁红海航运,形成多线消耗以军资源的网络。正如以色列防长坦言:摧毁核设施仅“推迟伊朗拥核2-3年”,而德黑兰对地区代理力量的控制力反而增强。
美国在最后时刻的调停转向更耐人寻味。特朗普原计划对伊朗发动多轮钻地弹打击,甚至考虑地面部队突入核设施引爆炸药,但最终选择外交斡旋。这种克制背后是清醒认知:深陷伊朗政权更迭泥潭将重蹈阿富汗覆辙,更会打乱其“转向印太围堵中国”的战略重心。
伊朗将浓缩铀碎片深埋山体之下时,这场休战不过是风暴眼中短暂的寂静。没有正义清算的历史,终将在循环报复中重演。
按天配资-杠杆配资网-正规股票平台排行-个人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